牛云老师原创 | 技术营销学:诺奖“破坏性创新”时代下的营销革命宣言
当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“创造性破坏”理论推向公众视野,这不仅是经济学界的一次致敬,更成为营销行业范式转移的“信号灯”。牛云老师及其技术营销学派13年的实践,恰是这一理论在营销领域的生动注解——它直指传统营销“资源依赖”的核心困境,也让二维码这一“低调的破坏性创新”,从早期的理念探索走向了如今可落地、可量化的增长路径。
在企业获客成本高的当下,“小预算实现大增长”成为众多企业的迫切需求。这份宣言不仅回溯了技术营销从“三个转变”理念到分众与支付宝“碰一碰” 实践的验证历程,更用云南苹果、武汉餐饮等真实案例,展现了“连接 + 数据”新范式的落地价值。本文根据牛云老师技术营销实践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稿整理,以飨读者。
文|牛云老师,技术营销学派创始人,深圳市营销协会会长,凤凰网深圳“诚商天下”栏目总策划、特约主持人
凤鸣|技术营销学:诺奖“破坏性创新”时代下的营销革命宣言
尊敬的广告营销界同仁:
当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“创造性破坏”理论时,经济学界在致敬一种规律,而营销界则应该听到一声惊雷。这一理论恰恰为我们技术营销学派13年来的实践提供了最有力的注脚——传统广告的“轰炸时代”正在被精准连接的“扫码时代”创造性破坏。
一、传统营销的“资源诅咒”
传统广告策划业始终沉迷于一个神话:巨额广告投放等于市场增长。某电梯传媒津津乐道的“几个亿投放换来几十亿增长”案例,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依赖型增长——它考验的不是营销智慧,而是企业的资金胆量。
华与华等广告公司倡导的超级符号方法,在媒体红利时代确实有效。但当经济进入低迷周期,当每个客户获客成本突破千元大关,仍然要求企业“勇敢投放”,无异于让贫血者大量输血。
凤鸣|技术营销学:诺奖“破坏性创新”时代下的营销革命宣言
二、二维码:最低调的破坏性创新
我在2012年创立技术营销学派时,就预见性地提出了“三个转变”:把产品包装变成渠道,把消费者变成渠道,把每次扫码变成数据资产(最后一条当时的提法是把未知客户变成已知客户)。
这绝非简单的技术应用,而是营销范式的根本转变:
传统广告是“对大众说话”,技术营销是“与客户连接”
传统营销追求“心智占领”,技术营销实现“渠道转化”
传统投放是“成本中心”,技术营销构建“数据资产”
一个二维码,让每件产品都成为流量入口;一次扫码,让消费者成为裂变节点;一套系统,让营销效果可追踪、可优化、可量化。
三、分众+支付宝:迟到的验证
最近分众传媒与支付宝“碰一碰”的火爆,恰恰验证了技术营销学派的前瞻性。整个行业终于意识到:广告不仅要让人看到,更要让人一键行动。
但这个认知,我们在2012年就已经通过二维码技术实现并广泛应用。当行业为“碰一碰”惊艳时,我想说的是:欢迎来到技术营销的世界,这里早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成功案例。
四、经济低迷期的最佳选择
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,企业面临的核心矛盾是:有限的营销预算与无限的增长需求。技术营销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:
无需巨额广告费,利用现有产品包装实现获客
不依赖媒体投放,通过消费者社交关系实现裂变
不追求模糊品牌曝光,实现精准的效果追踪
我的学生在云南的昭通帮助农户卖苹果,一个包装的二维码创新让果农通过包装扫码复购增加近一倍;武汉某餐饮品牌利用二维码互动游戏发放优惠券,当天获客超100单。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:小预算,大增长。
五、创造性破坏的必然
按照诺奖理论,创造性破坏之所以必然发生,不是因为新技术多么先进,而是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环境。
传统广告的“创意+投放”模式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弊端日益凸显:受众注意力碎片化、媒体成本高企、效果难以量化。而技术营销通过“连接+数据”的新范式,正好解决了这些痛点。
结语:
营销界正站在范式转移的临界点。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营销的价值,而是要认识到:在创造性破坏的浪潮中,适者生存不是最强的,而是最适应变化的。
13年前我们播下的技术营销种子,如今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。那些还在犹豫的企业,将错失以最低成本完成数字化转型的窗口期;那些拥抱变革的企业,将在新营销时代获得倍增式增长。
让我们共同推动这场营销革命——因为最好的营销,不是花钱的艺术,而是赚钱的科学。
牛云 技术营销学派创始人,深圳市营销协会会长,凤凰网深圳“诚商天下”栏目总策划、特约主持人
技术营销学派创始人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于新疆阿拉尔